10月25日,由杨浦区建设和管理委员会、上海市绿色建筑协会BIM技术应用推广中心主办,上海BIM技术创新联盟和上海延华智能科技集团协办的“第二届上海市杨浦区BIM技术暨绿色建筑应用与推广论坛”在同济大学逸夫楼召开。
本次论坛的召开,恰逢十九大胜利闭幕,论坛精神紧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中推进绿色发展的重要方针。
出席嘉宾有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副主任裴晓,上海市绿色建筑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许解良,上海市住建委市场监管处处长沈红华,杨浦区建设和管理委员会主任牟娟,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李振宇,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王广斌,上海BIM技术创新联盟秘书长姚宝敬,上海延华智能科技集团总裁于兵。
杨浦区BIM技术推进工作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专家组、高校、示范项目单位和BIM技术专业公司,共计300余名代表到会观摩。第一财经专业主持人阳子的主持,更为论坛增添一抹亮色。
上海市住建委裴晓主任为大会致词,他指出上海市BIM技术推进工作进行至全面应用阶段,并已着手起草下一步对BIM技术推广的规划。市住建委将全力支持杨浦区,加强对BIM技术的过程管控,培育带头企业,创建试验基地,大力培养BIM技术人才。希望杨浦区总结经验,树立标杆,创出特色,为全市及其他区县BIM技术工作的推进提供参考和样板。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李振宇院长为论坛献上精彩一课。过去20年间,学界掀起“建筑形式追随生态”的浪潮:追求“真善美”,使建筑与自然和谐共存。李院长指出,BIM技术是种工具,把工具用熟练只是第一步;依托高效的信息化工具,表达创意与精神,是未来需要实践与探索的。
上海建科院集团副总工兼上海建科建筑设计院董事长韩继红博士指出,十年间,我国绿色建筑规模迅速增长,标准体系不断完善。但同时,制约绿色建筑持续高速发展的现实问题也逐渐凸显,而BIM技术的出现,恰能解决绿色建筑目前所面临的一些痛点,帮助实现绿色建筑性能和管理的优化提升。
上海市BIM技术应用推广中心副主任杨宝明放眼BIM技术的未来。“量变产生质变”,BIM技术发展至今,其应用平台上已积累大量数据,这些数据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石,若将单体建筑、工程的信息模型有机整合,BIM即可“进化”为CIM(City Information Modeling,城市信息模型)。
上海城投公路投资集团总师办副主任张湄带来的“周家嘴路越江隧道工程BIM技术应用与实践”和杨浦滨江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张洪新带来的“杨浦滨江历史保护建筑BIM技术应用”案例分享,受到热烈反响。
一方面,是以新技术,助力绿色建筑、绿色工程的不断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智慧城市建设进程打下坚实基础;另一方面,是以创新思维,保护灿烂文化遗迹,传承城市历史文脉,展现出BIM技术应用的深度和广度。
在圆桌论坛环节,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王广斌教授,作为“头脑风暴”的主持人,组织六位专家学者围绕“BIM技术深入应用阶段最大的困难和挑战”展开讨论,多方观点碰撞,精彩纷呈。
上海城投公路投资集团总师办副主任 张湄:
BIM技术和施工现场的结合是个难点。即便在同一单位里,BIM技术团队和施工团队的协同,BIM模型和工程实际的结合都需要寻求更为有效的方法。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 李振宇:
BIM技术运用仍不够灵活。要让好的工具释放我们的创造力,而不是单纯的熟练化。“技术是飞翔的翅膀,但是我们不能为了飞而飞。”
上海延华智能科技集团总裁 于兵:
对BIM技术公司和设计院而言,推进BIM的过程中有这两个问题:一是,业主很难主动选择BIM;二是,目前审批的模式,还是基于平面二维。BIM技术的运用,无法有效的提升设计效率。
上海建科院集团副总工兼上海建科建筑设计院董事长 韩继红:
BIM技术推广应用由政府牵头,企业、市场仍然主动性不足。一方面,一个项目完全运用BIM,成本过高;另一方面,政府审核机制仍待转变。BIM技术推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华建集团信息中心副主任 刘翀:
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发展是我们的目标,BIM技术只是我们的手段。目前BIM技术的发展有两个难点,一是无法统一“度量衡”,技术与施工割裂;二是,还未建立有效的商业模式。
临港管委会建设环保办副主任 赵勇:
大众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BIM推广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如何在项目中体现BIM技术的价值,如何体现BIM技术带来的效益提升,是需要考虑的。